想到要写论文就感到头疼,无从下手。写作焦虑这种现象在研究生和专业研究人员中非常普遍。即使是多产且经验丰富的著名作家也承认,他们对自己的手稿和作品既爱又恨。
即使只是写一篇几百字的摘要,也可能让大脑犹如面对一片空白的页面一样,让人感到压力重重。
1. 一边写一边思考
当写作变成一种思考的过程时,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即认为必须先在头脑中想清楚所有事情,然后才能开始写。实际上,这个过程是可以与写作相互促进的。虽然在开始写作之前思考所有内容可能是有益的,但它并不是必需的。
相反,写作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作家、雕塑家、画家和其他艺术家在创作时都不会等到所有细节都完美无缺后才开始。相反,他们会先有一个初步的想法或轮廓,然后逐步雕琢成最终的作品。
在论文写作中也是如此。在初稿阶段,作者可以自由地使用词语和思考,不需要给自己施加压力,必须在第一次尝试中就写出完美的最终版本。如果过于追求完美,可能会影响整个科研故事的有效传达,比如因为过度关注用词和句子结构而导致各段落或各部分之间不够连贯,或者漏掉了某些关键性的观点。
即使是有很高学术影响力的优秀科学家,也很少能做到在写论文时只写一个版本就直接发表。他们通常会先定一个小目标,例如先把初稿写完。然后,在初稿完成后,对语言进行修饰和润色。甚至在最终出版之前,都可以进行反复的推敲和斟酌。但在初稿撰写的初始阶段,应该尽可能使用自然而然出现在脑海中的词组和短语,以保持行文的效率和流畅性。
2. 进行“模块化写作”
掌握了“模块化写作”的概念之后,接下来就是按照这些“模块”分别去进行填充了。对于某一个特定的部分,随时有任何相关的素材、想法或观点,只要适合放在文中相应位置,就随时把它们整理成文字填入相应的“模块”。
比如,正在等待离心或凝胶电泳完成的间隙,忽然有几句话蹦入脑海,那就及时记录下来,如果等下次想动笔的时候再去写,可能有些不错的想法就已被忘掉了。
又比如,正在帮实验室清理储物柜或实验台堆积的试剂、耗材,尽管可能一番倒腾下来已经有些疲惫,但这无疑是一个撰写论文中所用实验材料信息的绝佳时机,若不趁机加以整理,等下次想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能又得一通翻箱倒柜才能找到较长时间之前用过的某样东西。
对于某一个特定的部分,随时有任何相关的素材、想法或观点,只要适合放在文中相应位置,就随时把它们整理成文字填入相应的“模块”。比如,正在等待离心或凝胶电泳完成的间隙,忽然有几句话蹦入脑海,那就及时记录下来,如果等下次想动笔的时候再去写,可能有些不错的想法就已被忘掉了。又比如,正在帮实验室清理储物柜或实验台堆积的试剂、耗材,尽管可能一番倒腾下来已经有些疲惫,但这无疑是一个撰写论文中所用实验材料信息的绝佳时机,若不趁机加以整理,等下次想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能又得一通翻箱倒柜才能找到较长时间之前用过的某样东西。
尝试保持这种习惯,哪怕每天只写20—30分钟,相信很快就能积累出一个包含各个“模块”的集合,然后按各个“模块”分别进行细节的补充和完善,最后再把它们组合成论文初稿即可。同样,现在依然不必担心具体的措辞和语言问题,先写完初稿再说,稍后再进行编辑、润色。
3. 不给自己任何拖延的借口
一旦决定开始写作,除非有紧急的事情,不要给自己任何可能拖延的理由。当你想到“算了,还是先刷下社交媒体再开始写吧”时,要提醒自己“不!我应该先写一段,哪怕只有20分钟,然后再去刷社交媒体”。
不要等到有灵感、状态或时机成熟再开始写作,也不需要等到一切都准备就绪再动手。实际上,只要你想写,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
一旦开始写作,要尽快把你的思路和想法记录下来,无论是用笔记本还是手机记录都可以。这样做会帮助你保持专注并激发新的灵感。
虽然要尽快把想法写下来,但也不必一直写个不停。当你感到疲惫时,可以暂停写作,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例如四处走走、散散步、活动一下肩颈肌肉或者小憩放松一下。
当你完成一部分的写作时,给自己一个小奖励也是不错的主意。例如,看一段你感兴趣的视频,或者品尝一些你喜欢的食物或饮料。虽然这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奖励,但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积极的奖励循环。只要能帮助你写作,时不时“贿赂”一下自己又有何妨?
自2008年以来,AJE一直是Nature系列期刊首选的润色机构。AJE已经服务了800多所中国高校以及相关科研课题组,润色完成了超过一百万篇科研论文。来自Nature的实验数据表明, 使用AJE的润色服务之后,来自中国的稿件接收率平均由28%提高到了42%。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