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被踢出SCI了,已经投稿过的文章怎么办?

在学术圈,有时会听到一些“令人忧伤”的故事。例如,一位研究生朋友,刚在某本SCI期刊上发表论文,转眼间期刊就被踢出SCI。这时,科研人的心情通常会“五味杂陈”。本文AJE就“期刊被踢出SCI,已经投稿的文章该怎么办?”展开探讨,并结合一些具体的解决思路。 

更新于2024年11月7日

期刊被踢出SCI了,已经投稿过的文章怎么办?

在学术圈,有时会听到一些“令人忧伤”的故事。例如,一位研究生朋友,刚在某本SCI期刊上发表论文,转眼间期刊就被踢出SCI。这时,科研人的心情通常会“五味杂陈”。本文AJE就“期刊被踢出SCI,已经投稿的文章该怎么办?”展开探讨,并结合一些具体的解决思路。 

 

期刊被踢出SCI的原因是什么? 

1. 期刊自引率过高 

部分期刊为了提升影响因子,过度自引(自引用率超过30%通常会被视为“危险信号”)。当一本期刊连续多年自引率过高,或是形成特定的引用联盟,就容易受到Clarivate的关注,并最终被踢出SCI数据库。 

2. 发文量暴增,审核质量不稳定 

一些开放获取(Open Access, OA)期刊,由于发文量过大,且难以保证足够的审稿资源,最终导致质量下降。例如,部分OA期刊的年发文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这通常表明期刊存在“追逐经济利益”的倾向,审核质量自然也会降低。 

3. 影响因子(IF)波动过大 

影响因子是SCI收录与否的重要指标,但若期刊的影响因子变化过于剧烈,比如出现短期内急速上升或大幅下降的情况,则有可能引起Clarivate的关注。 

4. 出版伦理问题 

若期刊涉及学术伦理问题,如被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警告,或是存在“强制引用”等不正当行为,Clarivate也可能将其剔除。例如,一些期刊会要求作者引用特定文章,甚至构建内部引用网,以此增加期刊影响力。 

5. 发行机构的问题 

期刊的出版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可靠性。如果期刊所在的出版商或母公司旗下多次出现质量问题,如审稿把关不严、发文流程不规范、过度商业化等,则容易整体上影响到该出版集团旗下期刊的学术声誉。 

 

期刊被踢出SCI对科研人员的影响 

科研人员中,毕业生和业绩考核中有SCI论文指标的职场人,通常是受到这种变故影响最大的两类群体。面对这一情况,不少人只能紧急“求助导师、咨询前辈、上网求助、联系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寻找可能的应对策略。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对方法和前辈们的经验之谈: 

 

1. 对毕业生的影响与应对方法 

对于依赖SCI论文完成学位的在读生,期刊被剔除SCI往往是“晴天霹雳”。一位即将毕业的朋友小林就遇到了类似情况:毕业答辩在即,刚发的论文却因期刊被踢出SCI面临不能算作毕业成果的问题。小林“求爷爷告奶奶”,从导师到科研处,再到校外朋友,都咨询了一圈后,才找到一些解决途径。 

  • 撤稿重投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撤稿并重投,但这个方法并不轻松。大家都知道,从投稿到接受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更长,特别是对于审稿周期较长的SCI期刊。选择较快的期刊虽然可以缩短时间,但往往版面费昂贵,小林的导师和他再三讨论,才决定选择一个适合的期刊重投。 

  • 保留索引证据,向院校争取认定 

另一种方法是保留该期刊在被SCI剔除前的收录情况证明。科研处的老师告诉小林,每年6月SCI数据库更新,一些期刊在调整后可能会被剔除,但如果论文在期刊被踢出SCI前已发表,可以与导师和答辩委员会协商,标注好期刊的收录日期范围,争取作为毕业成果。 

  • 发表额外成果或延期毕业 

若学校的毕业政策无法豁免,部分学生可能不得不重新发表或撰写额外文章。小林不得不考虑补发1-2篇综述或专利申请。延期毕业虽然也是一种方案,但对于早已规划好工作或深造路径的学生而言,不是一个理想选择。小林最初也计划延期以补充实验,但最终决定优先考虑答辩委员会的豁免方案。 

在导师和前辈的帮助下,小林终于通过了答辩,这一经历也让他明白了在投稿前审慎选择期刊的重要性。避免“踩雷”成了他今后科研中的一条重要教训。 

 

2. 对业绩考核中的科研人员影响与应对策略 

在职科研人员,特别是有SCI论文考核要求的职场人,面对期刊被剔除的影响同样重大。对于他们来说,这可能直接影响绩效评价和晋升,因此应对方案需要更加迅速和灵活。以下是一些前辈们的经验: 

  • 与单位沟通,争取认可已发表论文 

科研单位的评价标准各不相同。部分单位会在期刊被踢出SCI前发表的文章视为有效成果,这就需要科研人员主动与人事和科研管理部门沟通,提供相关SCI收录日期和论文发表的时间证明。很多前辈的经验之谈是:向管理部门提交论文的发表记录、期刊收录证据等完整资料,有时能得到单位的认可。 

  • 增补其他科研成果 

如果该篇文章无法计入考核,影响到预期的职称晋升或奖金考核,建议增补其他科研产出弥补影响。例如,有些研究人员会加快新项目的进展,并加紧申请科研基金或撰写综述、申请专利等成果,用以补充自己的业绩。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填补SCI论文的空缺,还能提升科研产出多样性。对于年轻科研人员而言,尽量在职业初期拓展成果种类,避免单一依赖SCI论文,有利于职业发展中的风险管理。 

  • 长期策略:选择可靠期刊 

此外,在长期的科研策略上,前辈们建议职场科研人尽量选择信誉较高的期刊,避免因“投错期刊”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建议选择成立时间较长、自引率低且有较高学术声誉的期刊,或向导师、同事等请教合适的投稿对象,减少踩雷的风险。 

无论是毕业生还是在职科研人员,期刊被踢出SCI后的应对都需要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多方协调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导师的经验、单位的灵活处理、以及个人在科研策略上的提前规划,都是有效应对不确定性的宝贵资源。 

如何识别易被踢出的“高风险”期刊 

预防重于补救。为避免踩雷,科研人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识别高风险期刊: 

1. 警惕自引率过高的期刊 

某些期刊若自引率过高,往往伴随不正当引用操作。一般建议选择自引率不超过30%的期刊,以避免进入“高危”范围。 

2. 谨慎选择发文量激增的期刊 

如发现某OA期刊的发文量突然大幅度增加,可能表明该期刊出于商业利益驱动而降低质量标准,建议在投稿前详细查证发文质量。 

3. 密切关注影响因子的变化 

影响因子短期剧烈波动是期刊可能存在风险的标志。可以通过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了解期刊的历史影响因子波动情况,谨慎选择波动频繁的期刊。 

4. 定期查阅预警期刊名单 

部分科研机构、大学、医院等会定期发布“预警期刊”名单,科研人员可关注自己所在机构的预警名单。同时,也可以参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期刊预警系统或其他相关平台,了解近期的高风险期刊。 

5. 检查期刊所在的出版机构 

若某出版机构旗下期刊有多个被SCI剔除,这说明该出版方在质量把控方面存在问题。尽量避免投稿至高风险出版机构,以提高文章安全性。 

 

最后

期刊被踢出SCI对科研人员的学术和职业生涯可能带来影响。科研人员应在投稿前认真甄别期刊质量,关注潜在风险,必要时可与导师和科研单位多沟通,以保障自身科研成果的可靠性。最终,选择一个合格的SCI期刊,不仅是对研究本身的保护,也有助于科研人员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撰稿人
标签
SCI期刊
目录
订阅邮件
订阅我们的邮箱后可提前获得AJE作者资源的文章,享受AJE服务的折扣,以及更多的优惠

查看 "隐私协议"

AJE英文润色帮您彻底解决论文语言问题!

来自Nature的实验数据表明, 使用AJE的润色服务之后,来自中国的稿件接收率提高到了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