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学妹找我咨询博士毕业以后的就业、职业规划问题,希望我给一些建议。作为已经博士毕业十多年,且在各行业中辗转“流窜”的高学历“斜杠”青年,我并不认为自己有足够多“成功”的经验可以给她专业的建议,但还是跟她认真探讨了一下在中国博士毕业生所面临的困境和一些可以拓展的职业思路。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经常能接触到一些国内和国外拥有博士学历的毕业生。即便是从有限的交谈中,也能明显体会到国内博士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的纠结和焦虑,而国外博士毕业生则没有很重的负担。
这其中的缘由相信大家都比较清楚,有社会经济因素,也有历史文化因素,在此不再赘述。我从网络上收集到了一些中美博士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差异,主要有以下方面:
行业分布:中国博士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行业。据统计,约50%的博士生进入高校任职,16.96%在医疗卫生单位,10.25%在科研设计单位,剩余部分则进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美国博士生的就业则更为多元化。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据,大约47%的博士生进入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和金融行业。约33%的博士生选择在高校工作,其余则在政府和非盈利组织等领域就业。
区域分布:中国博士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科研资源丰富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这些地区提供了更多的科研和高薪职位机会。同时,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比例较低,但部分博士生选择在培养单位所在地就业,比例约为68.79% 。美国博士生的就业分布相对均匀,但高科技产业集中的地区如加州、纽约、马萨诸塞等吸引了大量博士生。这些地区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还拥有较高的薪资水平和生活质量 。
薪资水平:中国博士生的薪资水平因行业和地区差异较大。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博士生的年薪一般在15万至30万人民币之间。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薪资水平较高,通常在20万至50万人民币之间。美国博士生的薪资水平普遍高于中国。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高校教师的年薪约为70,000至100,000美元,企业中的博士生薪资更高,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等高科技行业,起薪通常在100,000美元以上。
工作生活平衡:中国的博士生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工作时,常面临较大的科研和教学压力。高校推行的“非升即走”政策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达到晋升标准,否则面临合同不续签的风险。这种政策增加了工作不确定性和压力。美国的博士生在工作生活平衡方面情况稍好一些。虽然高校教师同样面临科研和教学压力,但灵活的工作时间和较高的薪资水平使得生活质量有所保障。此外,企业中的博士生通常享有更好的工作生活平衡和福利待遇,如弹性工作时间和远程办公的机会。
划重点:中国博士生有一半进入高校任职,而美国只有三分之一。但是我们需要那么多大学老师吗?肯定不需要,而且随着中国新出生人口不断降低,将来更不需要。大学老师以前在家长眼中是铁饭碗,但是这个铁饭碗现在还香吗?中国高校推行的“非升即走”政策,要求教师在一定期限内达到晋升标准,否则面临合同不续签的风险。所以这个铁饭碗早就不香了,正是这一残酷现实让国内博士毕业生少了一个重要的稳定就职缺口。
对于那些真正喜欢科研想要深入发展的同学,进入科研机构继续搞研究自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医学和其他有对口行业的同学也可以进入医疗卫生机构或相关行业,实现专业知识与工作内容的无缝对接。剩下的同学看起来选择并不多,“进入企业”在这个时候才成为一个选项。
我问学妹,在企业工作对她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她说不稳定性,可能需要不断换工作;另外感觉进企业的话,硕士学历就够了。我又问她,你读博之前觉得自己毕业以后可以干什么工作?她说当大学老师,最起码可以去对口的事业单位,她所学的专业在社会上的就业机会少。但是现在奔着这两个目标去,竞争又太激烈。
肯定有很多人遭遇了相同困境。我们以为读博可以提升找工作的竞争力,但最终发现选择变少以后,竞争更激烈,博士的学历反而成为了“限制”。同学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是,竞争永远存在,而稳定永远不存在。读博的目地如果是为了在就业上增加竞争力或者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那么博士学位就不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换句话说,读博这个买卖就赔钱了。
我给表妹的建议是,不要让博士学历限制自己,不要死盯着其他博士盯着的职业。认真思考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积极拓展社会实践,了解不同行业的诉求,扩展交际和人脉圈子,保持不断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这样虽然不一定马上就能找到最合适的工作,但可以让她在开始职业生涯的时候比别人少一点焦虑,多一些可选择的机会。
以上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