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刚刚过半,我们就已经在网络上看到了多起高校导师的丑闻:1月19日,华中农业大学在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针对华中农业大学教师黄某某学术不端等问题的举报信息,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成立调查组开展调查,认定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停止黄某某校内所有职务和工作;4月9日,北京邮电大学15位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郑某存在师德师风问题,次日北京邮电大学查实郑某未能正确履行研究生导师职责,发布情况通报取消郑某研究生导师资格;6月2日,江南大学学子实名控诉导师和导师课题组压榨学生,包括论文署名问题、劳务补贴问题等。
这些被举报的导师主要存在这三面问题:
- 侵占学生成果:有报道称,某些导师为了自己的学术晋升,强行将学生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学生辛苦完成的论文,往往被导师抢占一作署名,甚至不经学生同意擅自发表;
- 学生被当作廉价劳动力:一些导师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不仅要求他们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还强迫他们从事与学业无关的行政或私人事务。学生在学术之外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处理这些事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术进度和身心健康;
- 心理操控和PUA:有些导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操控,利用学生对导师的信任和依赖,对其进行思想控制和情感剥削。一些导师甚至利用职权对学生进行性骚扰,导致学生在心理和学业上受到极大影响。
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是导致这些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导师在学术和职业发展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学生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而且这种现象也非中国独有。在国外高校,师生矛盾也很常见,涉及学术剽窃、性骚扰和职场霸凌等问题。例如:
- 2024年3月,爱荷华大学牙科学院助理教授 Thiago Soares Porto 被指控涉嫌违反监管程序,包括不诚实、辱骂和威胁。爱荷华州牙医委员会正在对波尔图进行审查,审查结果可能是吊销他的执照或采取进一步的法律措施 ;
- 2023年2月,哈佛大学的John L. Comaroff教授因性骚扰和职业报复行为被停职一学期,他在重返课堂后遭到70名学生的联合抗议 (The Crimson) ;
- 2024年5月,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解雇了一名心理学教授沃特,他与多名学生发生了不正当关系。尽管他声称他处理了这些关系中的权力失衡问题,委员会认为他试图安抚每个表示怀疑的学生的做法更像是在操纵学生;
正因为这样的事件层出不穷,很多国外的高校率先从学校制度开始入手,建立了更公平透明的制度处理此类举报。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为了改善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导师或者遭遇学术上压迫的情况,开展各种培训和工作坊,以帮助导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华盛顿大学制定了详细的冲突解决指南,帮助学生在与导师发生冲突时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例如,学生可以通过非正式和正式渠道解决与导师的矛盾,包括与系主任、院长或学校的申诉委员会沟通;宾夕法尼亚大学也强调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期望应明确且共识化。对于无法通过非正式途径解决的冲突,学校提供了正式的申诉程序,并建议尽早处理冲突,以免问题恶化。
学校应该做什么?
高校需要建立更透明的制度来推进正常的师生关系,例如制定明确的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权责关系,确保双方的权益得到保障;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定期举行会议,讨论科研进展和问题,确保双方的期望和要求得到充分了解和沟通。
此外,高校还应该设置独立的监督机构和清晰透明的惩罚机制,接受学生对导师行为的投诉和反馈,及时处理不当行为。现在的大多数新闻事件都由学生自发举报,举报的情节与关注度会影响处理速度和结果,但是从制度上来看,任何一次举报都应该受到监督机构的重视和彻查。
学生应该做什么?
我们作为学生也应该加强自我意识,在选择导师是尽可能多地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学术背景和指导风格,选择与自己性格和工作习惯相匹配的导师。同时也要勇敢地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在导师的日常沟通中要积极主动,明确自己的研究计划和目标,定期汇报进展,争取导师的支持和指导。当与导师的矛盾无法调和时,及时寻求学校的支持和帮助,向研究生院、学术委员会或学生会反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