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博士过剩,中国呢? 

过去几十年,全球博士教育经历了高速增长。越来越多国家将博士培养作为提升科研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博士学位也曾被认为是通往学术和高端职业的敲门砖。然而,现实却越来越残酷:博士供过于求,学术岗位稀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博士群体的就业压力加剧。 

更新于2025年2月26日

全球博士过剩,中国呢? 

过去几十年,全球博士教育经历了高速增长。越来越多国家将博士培养作为提升科研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博士学位也曾被认为是通往学术和高端职业的敲门砖。然而,现实却越来越残酷:博士供过于求,学术岗位稀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博士群体的就业压力加剧。 

全球博士的“供需失衡” 

博士学位的扩张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全球趋势。以美国为例,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人数持续增长,但高校提供的教职数量却未能同步增加。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数据,尽管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的博士数量稳步上升,但只有不到20%的博士能在学术界找到长期教职。这意味着大部分博士生最终不得不转向产业或其他职业道路,甚至面临学历“贬值”的风险。 

日本的情况更加严峻。由于经济增长放缓,高等教育扩张后,许多博士生发现自己无法进入高校或研究机构,最终不得不从事与博士研究无关的工作。例如,一些博士毕业生选择进入企业做普通的工程师,甚至投身文职或行政岗位,这让博士教育的价值备受质疑。 

欧洲的情况也类似。虽然欧盟推出了“知识经济”战略,鼓励博士培养,但产业界对博士的需求仍然有限,尤其是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博士生毕业后的去向不确定性较高,导致许多年轻研究人员对攻读博士持谨慎态度。 

中国博士的现状:数量激增,质量和就业挑战并存 

回顾十年前,中国博士培养规模已经在全球名列前茅,而如今,这一趋势仍在继续。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21年中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已突破7万,比2014年增长了40%以上。博士生规模的扩张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科研和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博士教育质量、就业竞争和人才流向的新挑战。 

博士培养质量的改革与挑战 

过去,3年制博士曾被批评为“时间过短,质量堪忧”,但近年来,许多高校已将博士培养年限延长至4-5年,并引入更严格的论文评审制度。然而,博士培养质量仍存在不均衡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地方院校和非“双一流”高校,导师资源有限,科研水平较难与顶尖高校竞争。 

此外,学术诚信问题依旧是一个隐忧。尽管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打击,但论文撤稿、学术造假等问题仍时有发生,影响了博士培养的整体质量和社会认可度。

博士就业:学术界饱和,产业界接受度提高 

传统上,博士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但这一渠道正变得越来越窄。据统计,近年来中国高校的教师岗位竞争日益激烈,博士毕业生要想进入“双一流”高校任教,通常需要有海外留学或博士后经历,甚至要求在顶级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对于国内培养的博士而言,这无疑提高了就业门槛。 

与此同时,产业界对博士的需求正在上升,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例如,华为、腾讯、字节跳动等企业近年大幅增加对博士的招聘,并提供优渥薪资,以吸引高端人才。半导体、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药等前沿行业对博士的需求也在扩大。然而,部分行业仍对博士持观望态度,许多企业更倾向于招聘硕士甚至本科生,而博士生的高学历反而成为一种“过度教育”(Over qualification),限制了他们的职业选择范围。 

人才流动:海归与外流并存 

过去十年,出国读博仍然是许多优秀学子的选择,尤其是理工科领域的顶尖人才。但不同于十年前的是,近年来,随着国内科研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留学博士选择回国发展。根据教育部数据,2021年中国留学归国人员超过100万,其中包括大量博士。国家推行的“青年千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政策,也促使部分海外人才回流。 

然而,仍然有大量博士生留在国外。原因包括国外薪资更高、科研环境更自由,以及国内学术界竞争激烈等因素。尤其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许多优秀博士选择留在欧美日等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导致中国仍然面临一定程度的人才外流问题。 

如何破解博士“供需失衡”难题? 

面对博士生数量增长与就业压力并存的局面,中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优化博士培养结构 

  1. 提高博士录取标准,避免“盲目扩招”。 
  2. 增加博士课程的实践训练,让博士生更具产业适应能力。 
  3. 强化博士培养质量控制,例如推广国际同行评审机制,确保论文质量。 

拓宽博士就业渠道 

  1. 推动产学合作,让博士生在读期间就能接触产业需求,避免“高学历低技能”问题。 
  2. 鼓励政府、智库、社会组织等更多吸纳博士人才,避免博士就业过度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 

提升博士的国际竞争力 

  1. 加强与国际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提升国内博士生的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2. 通过更完善的政策吸引海外优秀博士回国,例如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薪资、科研资源和职业发展空间。 

最后 

全球博士过剩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而中国的博士教育正在经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期。未来,中国需要更加精准地匹配博士生培养与产业需求,以避免博士“供过于求”带来的就业困境,同时确保博士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如果能做好这场博士培养改革,中国不仅能保持博士数量的领先地位,更能真正实现博士人才的全球竞争力。 

撰稿人
标签
博士考博读博
目录
订阅邮件
订阅我们的邮箱后可提前获得AJE作者资源的文章,享受AJE服务的折扣,以及更多的优惠

查看 "隐私协议"

影响因子前100期刊,有65本期刊推荐AJE英文润色服务

作为Springer Nature首选的润色机构,AJE已经服务了800多所中国高校以及相关科研课题组,润色完成了超过一百万篇科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