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你阅读一篇论文时,突然遇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词汇——可能这真不是因为你英语不好,而是这个词本身看起来就很奇怪,比如“伪造意识”(Counterfeit Consciousness)或“煤素管”(Coal Tubes)。你可能会停下来,一脸懵的想:“这是新的术语,还是打错了?”实际上,这些奇怪的表述可能并非作者的“创造性发挥”,而是所谓“折磨性短语”(Tortured Phrases)的典型案例。
这种现象正悄然在学术界蔓延,不仅影响了论文的可读性,还暴露出学术出版中潜在的质量问题和伦理隐患。
本期,就让我们谈谈 “折磨性短语”(Tortured Phrases)、它为何出现以及它对学术界的深远影响。
什么是Tortured Phrases ?
事实上,它还没有正式的中文翻译,我们就叫它“折磨性短语”吧,这挺贴切的,因为它让作者在读到这类论文时,确实会感到挺折磨人的。
这类短语指的是在学术论文中,用晦涩或不恰当的语言替代标准术语的现象。例如,研究人员可能会将“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替换为“counterfeit consciousness”(伪造意识)或“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写成“profound study”(深刻研究)。这些短语通常是翻译工具误用、剽窃意图伪装,或缺乏学术写作能力的结果。
“折磨性短语”正在侵蚀科研诚信
从这几年的案例来看,这些奇奇怪怪的短语,大多与违反学术道德有关,比如剽窃,有些人之所以会煞费苦心的改写一些术语,让它变的奇怪,是因为想规避抄袭软件的检测。这些“小聪明”有一个更熟悉的名字——同义词替换。
比如,去年4月,由于担心作者使用了 “虚伪意识(counterfeit neural organization)”等不寻常的短语,一份会议论文集的编辑们撤回了一篇关于使用机器学习方法预测自闭症的论文。

早在2023年就有人在PubPeer发帖质疑这篇论文,人们发现这篇论文包含几个奇怪的短语,使得一些段落难以理解,例如使用“arbitrary timberland”和“irregular woodland”等短语,而不是常用的术语“random forest”。
虽然,这篇论文最终被撤稿,但业内普遍认为,这只是冰山一角,随着AI技术的不断应用,大量类似的垃圾论文被发表。
技术与伦理的双重问题
我们相信造成“折磨性短语”现象频发的原因里,不能排除有一些是作者的无心之举,或许是疏忽,亦或是英语水平太差。但根据著名学术打假人士Guillaume Cabanac的统计,很多论文是有意而为之,学术不端无疑。
在此,我们有必要总结下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1.翻译软件的误用
翻译软件是非英语母语学者撰写学术论文的重要工具。然而,这些工具在处理特定领域的学术术语时往往存在局限。例如,它们可能无法正确理解上下文语境,导致术语翻译不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此外,某些学术术语在不同语言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表达形式,这进一步增加了翻译软件误用的风险。
学术论文中出现“折磨性短语”的一个常见原因是,作者直接复制翻译工具的输出,未对翻译内容进行人工校对。这不仅损害了论文的专业性,也可能让同行读者对研究的严谨性产生怀疑。
2. 论文工厂的作用
“论文工厂”是什么,想必大家都知道它干什么的,这些机构通过低成本的方式批量生产学术论文,利用翻译软件或AI写作工具模板化写作生成文章以供出售。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者缺乏学术背景,或对学术内容漠不关心,只关注将论文快速投入市场获利。
这种工业化的论文生产模式,导致文章中充斥着“折磨性短语”,因为模板化语言和翻译工具的错误被一再复制。更严重的是,这些论文可能掺杂伪造数据或剽窃内容,进一步威胁了学术界的诚信。
3. 掩盖剽窃行为
另一种“折磨性短语”的成因与学术不端行为直接相关。有些作者为了规避抄袭检测软件(如Turnitin或iThenticate),故意对标准术语进行替换。通过将常见表达改写为“创新性”的短语,他们试图降低论文重复率。
这种方法虽然在技术上能够规避查重系统,但却破坏了学术表达的规范性。同时,这种行为本身违反了学术道德,对整个科研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4. 学术压力
许多非英语母语学者面临巨大的学术压力:发表高质量的英文论文往往是晋升、申请经费或赢得同行认可的必要条件。这种压力迫使一些研究者在写作过程中选择捷径,过度依赖AI撰写工具或委托不合格的第三方服务。
如何应对这一问题?
“折磨性短语”的出现既是技术发展的副产品,也是学术生态中多种压力交织的结果。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技术、教育、学术伦理和出版管理等多个层面采取综合措施。
首先,非英语母语的学者需要提高对学术英语的掌握和使用能力。这并不意味着每位学者都要达到以英语为母语的写作水平,而是要了解常用的学术术语和表达方式,避免直接依赖AI工具生成内容。高校和研究机构可以提供更多资源,如学术英语写作课程或在线学习平台,帮助研究者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此外,学术界应更加提倡团队合作,在论文写作中邀请熟悉英文写作的同事或合作者共同完成。当然,也可以找像AJE这样的专业论文语言编辑润色的机构来解决语言问题。
其次,AI工具的选择上,尽量不要使用通用AI软件,它们在处理科技领域特有术语时容易出错,这是“折磨性短语”频繁出现的原因之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寻找一款专门针对学术论文的语言润色软件,例如,在学术论文的润色质量测评中,屡次击败ChatGPT4.0版的学术论文专用论文润色AI工具——Curie。
与此同时,学术期刊和出版机构也应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加强对提交稿件的语言质量审查。目前,许多期刊为了追求更多的稿件数量,忽视了对论文语言质量的严格把关,这为“折磨性短语”提供了生存空间。期刊可以通过引入更加专业的编辑团队、扩大语言审稿流程,或与语言润色服务机构合作来提高出版标准。此外,对于已发表论文中被发现包含“折磨性短语”的情况,期刊应制定清晰的处理机制,例如发布勘误声明或撤稿。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措施是加强学术伦理教育。许多“折磨性短语”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剽窃查重的逃避心理,这一行为本身是学术不端的重要表现。因此,研究者在科研训练阶段就需要接受学术道德教育,了解剽窃的危害以及合理引用的重要性。同时,资助机构和用人单位在评价学术成果时,也应更加注重论文的实际内容贡献,而非简单地以论文数量作为衡量标准,减轻研究者的发表压力。
最后
“折磨性短语”现象表面上只是语言问题,但其背后反映了学术界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如学术诚信的缺失和出版体系的漏洞。通过提高学术写作质量,加强对不规范行为的打击,学术界才能维护其核心价值——追求真理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