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即将进入尾声,很多人感叹这一年转瞬即逝,然而实验进展有限,论文还未动笔,内心难免涌起焦虑与不安。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本经典的小册子——《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用简单的故事带来深刻的启示,或许能帮助我们从另一种角度思考,如何在快速变化与压力重重的科研环境中找到前行的动力与方向。
《谁动了我的奶酪》由斯宾塞·约翰逊(Spencer Johnson)编写,讲述了一场发生在迷宫中的“寻奶酪”冒险。书中,四个角色——两只小老鼠“嗅嗅”和“匆匆”,以及两位小矮人“哼哼”和“唧唧”——生活在一个迷宫中,每天寻找并享受奶酪。奶酪在这里象征着他们所渴望的事物,如工作、安全感、幸福或生活的目标。随着奶酪的突然消失,四个角色的反应各不相同:小老鼠们立刻开始重新寻找奶酪,而小矮人则陷入自我纠结,其中的哼哼始终拒绝接受奶酪已经不在的现实,直到唧唧重新走出舒适区开始寻找新的奶酪。
对于当前时代的科研工作者的启示:
当下,许多行业面临巨大变革,尤其是在互联网裁员潮、房地产危机、以及科研行业的高度竞争环境中,这本书提出的“适应变化”理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科研工作者面临的“奶酪”既可能是工作岗位,也可能是职业发展的稳定性与成就感,甚至是研究方向的认可和资源的获取。面对资源紧张、竞争激烈的现实,科研人员需要思考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新的可能性。
以下结合书中的七句经典总结,看看其对科研工作者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1. 变化总会发生
书中最核心的思想是“变化总会发生”。科研工作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探索未知的过程,但在某种程度上,科研人员仍常渴望稳定的研究环境和持续的支持。当前政策、资金、技术等的快速变迁,让原本成熟的研究方向面临不断的调整。科研工作者要意识到,不管自己的研究领域多么热门,时代和资源的走向是不可预测的,必须时刻准备好迎接变化,并具备适应新环境的弹性。
2. 预见变化
科研人员可以从书中的小老鼠“嗅嗅”学到未雨绸缪的思维方式。不断关注学术界的前沿动态、技术创新,以及政策导向,能够帮助科研人员及时识别可能带来的影响。例如,当前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关注使得传统实验研究受到冲击。科研人员可以预见到AI的发展将在很多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并做好适应准备,而不是停留在传统的研究框架中。
3. 尽快适应变化
“尽快适应变化”这一点尤其重要,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科研环境中。科研人员要快速判断出哪些资源、方向和领域仍然有机会,哪些则需要暂时搁置甚至放弃。例如,疫情导致的科研方向转移和资金分配改变,很多基础研究资金流向了生物医学和疫情相关研究。在这种情况下,迅速调整研究方向、寻找交叉领域合作是很多科研人员保持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 改变自己,超越恐惧
在科研行业内,许多人因为长期专注于某一领域,难以接受新领域的挑战。科研工作者不仅要改变方向,还需要勇于打破自己对未知的恐惧。在高压力环境中,科研人员往往会产生对失去“奶酪”(如职称、项目支持)的焦虑。然而,只有不断尝试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才能突破自我,找到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对于一些早期科研人员而言,不妨去探索更多跨学科的合作机会,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5. 享受变化,积极主动
学会享受变化而非抗拒它,是一本书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科研环境下,科研人员可以主动尝试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技能,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例如,当学术界的评价标准转向更加多元化的影响力指标时,可以尝试在科研以外做科普传播,将自己的研究以更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公众。通过多渠道发声,既增加了自己的影响力,也提升了对变化的接受度。
6. 快速行动,不拖延
科研项目常常有较长的周期性,这让不少科研人员习惯了“稳步前行”的节奏。然而,在当下快速变化的学术环境中,拖延和观望往往错失良机。科研人员需要更多地培养敏捷思维,将问题快速分解,争取短期内看到结果。例如,科研人员在应对快速变化的政策、资金分配上,可以从长远和短期目标两方面着手。遇到合适的机会,及时提交项目申请,不断积累项目资源,以此减少因“等”而错过的机会。
7. 享受寻找新奶酪的过程
面对未来的科研挑战,科研人员不妨像书中的“唧唧”一样,在寻找新奶酪的过程中保持乐观态度,把过程本身视作成长的机会。科研工作者可以将每一次的项目申请失败、研究方向调整等当作一次学习和积累的机会,去发现新的合作伙伴、拓展新的知识领域。特别是在如今的科研环境中,资源的稀缺和竞争的加剧,虽然带来了压力,但也是自身成长和进步的重要动力。
《谁动了我的奶酪》不仅是对职场生存技巧的解读,也是应对各种变动的生活哲理的启示。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书中的核心思想即在不确定性中寻找适应和转变的方法。当前的科研生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多变,但适应、预见并快速行动,才能在激烈的科研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